
- 鄭和下西洋
- 主演:羅嘉良,唐國強,杜雨露,于小慧
- 類型:傳記,歷史,古裝,國產劇,國產 相關搜索:鄭和下西洋絲綢之路海上始端-鄭和下西洋他到達的最遠地區是-絲綢之路和鄭和下西洋-鄭和下西洋幾周年了-鄭和下西洋貿易-20207月11日鄭和下西洋多少周年紀念日-2020年11月7日是鄭和下西洋多少周年-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地位-鄭和下西洋演員表-電視劇鄭和下西洋劇情介紹-
- 導演:馬驍
- 地區:中國大陸
- 年份:2009
- 語言:漢語普通話
- 備注:共59集,完結
- 播放列表
- 高速云播放
- 高速云M3U8
- 下載地址
- 相關影片
- 簡介
大明洪武年間,少年馬和從云南被征入宮為太監,分到燕王府當隨從。燕王朱棣胸有大志,在守邊歲月中經受了磨煉,尤其結識高僧姚廣孝后,更是開闊了胸襟。他與父皇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越來越不合拍。在跟隨朱棣守衛北平和邊陲的日子里,馬和逐步成長起來,其良好的素質,為以后的建功立業打下了基礎?;书L孫朱允炆君臨天下,為鞏固皇權開始削藩,燕王朱棣首當其沖。為了生存,朱棣被迫裝瘋,飽受屈辱。鄭和的結拜姐姐宋蓮芯,也被奸臣所謀。朱棣在絕境中毅然率領八百壯士起兵,展開了爭奪皇位的“靖難”之役。戰爭中,馬和與姚廣孝、張玉等人一樣功勛卓著,尤其在鄭村壩一役,他奮勇救朱棣于危難,從此更被燕王視為心腹。朱棣開元登基后,為洗清自己的“篡逆”之名,決心直追漢武唐宗,開創一代盛世。登基之初,他賜馬和姓“鄭”,隨之,悄然改變朱元璋的禁海國策,任命35歲的鄭和為統率大明寶船隊下西洋的欽差總兵官。永樂三年(1405年)7月11日,鄭和率二萬七千八百余人,從南京、太倉一帶至福建長樂太平港揚帆出海。龐大的大明船隊,從此開始長達28年的海外宣揚國威和尋求貿易的遠航。朱棣是大航海的決策者和組織者。從船隊出海的第一天起,他就在陸地上指揮、控制和支持著這一偉大的航程。他下令在江浙、福建、廣東、湖北一帶造船,并在全國范圍擴大瓷器、絲綢、茶葉等出口貨物的生產。同時,借大航海之機實施永樂中興,開始編纂《永樂大典》,疏浚大運河。他還與姚廣孝微服私訪,恢復生產,與民休息。徐皇后也勵行節儉,并抱病親身勸桑。從而,使國家迅速實現了復興,為下西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。鄭和率船隊第一次下西洋,恢復了明王朝對南洋諸島的管轄,命名了景弘島、永樂群島等。此間,鄭和船隊的一項重要使命,就是打擊大海盜陳祖義。此人在南洋地區多年為非作歹,無人治服,致使大明與南洋航道不通。鄭和率船隊與其斗智斗勇,終于為南洋各國除了一害。大明寶船隊在訪問了南洋和南亞的占城、爪哇、蘇門答臘、錫蘭、古里、舊港等國家和地區,所到之處,均推行和平外交,迅速發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響,尤其和當時的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印度尼西亞、印度南部海域地區的人民,結成了無比親密的關系。船隊歸來時,朱棣并沒有被勝利所陶醉。他的目光不再是停留在“宣揚國威”或暗中尋找建文帝的下落,而是決心以更加開放的思路,支撐起一個前無古人的大航海事業。這樣一來,從皇上到百姓的觀念都已轉變,使商品經濟的萌芽加快發生了。那個時代,海上航行的實力,實際代表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,海船的鼎盛,又象征著國家的富強、技術的發達,文化的進步。隨著鄭和船隊走向海外世界,這位君王不僅追求“四海賓服,萬邦來朝”的目標,而且,一心想開辟唐宋以來出現的海上絲綢之路,將中華民族的文明成果,廣泛傳播到東南亞和亞非大陸。在此基礎上,朱棣還開始了一系列更大的手筆。其中之一即決定將北平改為北京,下令大規模營建新的京城,包括今天的故宮,基本上還是明初打下的基礎。朱棣讓鄭和在與西洋諸國交往的過程中,始終堅持以德服人,不恃強凌弱。經濟上則厚往薄來,給予各國諸多好處,樹立了泱泱大國的風范。在當時的世界上,大明船隊很好的發揮了一個大國維護地區和平的作用。鄭和在此期間,率領船隊在馬六甲和忽魯謨斯等國建立了貨棧,與阿拉伯人、波斯人、歐洲人廣泛展開貿易。錫蘭國篡位者亞烈苦奈兒背信棄義,想劫持大明船隊,鄭和出于無奈被迫還擊,但他始終堅持“自古知兵非好戰”的信條,以智慧和寬容,正義與威力,來化解兩國之間的危機。徐皇后的病逝,使朱棣傷心欲絕。好在大明船隊再次航海歸來,特別是鄭和將桀驁不遜的亞烈苦奈兒押來大明,聽候皇上裁決其生死時,朱棣以中華文明來處置此案,最終感化了這個兇暴的國王。
- 鄭和下西洋是什么意思?
西洋主要是今天的東南亞地區
鄭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?
關于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很多種說法,有說是為了揚明朝天威,也有說是尋找建文帝,但我認為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打通到歐洲的海上貿易航線,和西方航海大發現時期尋找中國、印度是同一個目的。 翻開地圖,可以看到鄭和七次下西洋,一次走得比一次遠,從越南,到泰國,到斯里蘭卡,到印度,到阿拉伯,最后到東非,這說明哪一個都不是他真正的目的地,那么他的目的地是哪里?順著這個趨勢看只能是歐洲。 中國古代和西方的貿易對于雙方都是非常重要的,中國的茶葉、瓷器、絲綢源源不斷運往歐洲,換回歐洲的金銀。這刺激了中國農業、手工業的發展,也殷實了朝廷的國庫,可以說通商對于中國古代的繁榮是極其重要的。而通商的途徑有兩條,路上是絲綢之路,還有就是海上貿易航線,這兩條途徑都要經過中亞輾轉幾次才能到歐洲。渠道利潤非常高。 明朝初期雖然推翻了蒙古帝國在中國的統治,但蒙古還有其他汗國在中國的北部、西北和西南,可以說蒙古汗國包圍了中國的西部,占據了古老的絲綢之路,阻斷了東西方貿易。 這種阻斷無論對中國還是歐洲來說都是無法忍受的,雙方都希望能夠尋找一條替代貿易航線。于是明成祖命鄭和去下西洋,而幾乎與此同時葡萄牙人也通過海上尋找東方。雙方行動的時間前后不超過50年,可以說在歷史的長河中是幾乎同時發生的。 無論揚天威說還是尋找建文帝說都不能解釋這種同時性,只能把它歸結為巧合,但歷史是不相信偶然的。 西方在尋找東方,東方也在尋找西方,雙方的交流促進了各自文明的進步,而閉關鎖國只能導致落后。希望每個中國人都能再開放些吧。